丹东青花玉,一种神秘罕有的矽线石玉,在新疆叫“艾德莱斯玉”,在广西称“容县老玉”。目前来看,新疆、广西两地资源相对较少,辽宁丹东区域量多质优,丹东凤城、宽甸以及邻近的桓仁都有出产,精品料源主要集中在鸭绿江下游的叆河草河支流,宽甸则出一些大料。
鉴于2024年辽石协旗下丹东青花玉专委会的成立,以及广大石友玉友对丹东青花玉认知度的不断提升,不论从社会组织架构还是群众基础层面,丹东青花玉已在一定范围内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认可度,因此,以下为文一概统称为“丹东青花玉”,不再依托“艾德莱斯玉”这一称呼,相信丹东石友对本地这一珍贵玉种会有信心。
由于该玉料硬度高(6.0~7.5)韧性佳比重大,一些物理指标不亚于和田玉(早期鉴定条件不足情况下能出和田玉证书),有一定历史渊源(曾在清宫用玉中出现过:《在故宫,一条被人错来错去的玉鳜鱼》),所出成品手感油润滑滞,其中的紫色料深邃贵气、纹理变幻迷人。与儒家讲究“玉有五德”的和田玉不同,该玉料更像是一位自在浪漫的道家五行客,它有紫、黑、绿、白、红、褐、黄等色,主打一个自由变化、桀骜不驯和难以驾驭,但如果创作者理解了该玉料,则常有佳作出现。尤其用该料打出的珠子更是浑厚沉稳、耐品耐玩,深受珠友喜爱,可以说颇具开发价值。 据资料来看,桓仁、宽甸当地早就对这一玉种作了些初步开发,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像宽甸料的一些设计利用,比较符合当地材料的生成特性。 素器,主要是指珠、串、璧、镯、琮和一些简单实用的器皿小件,体现材料的美,而丹东青花玉,在素器制作上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因为它的颜色质地以及变化莫测的花色纹理,使得出来的成品独具魅力,这是丹东青花玉的优势,值得好好挖掘。从石友近两年所做尝试来看,效果相当不错,成品也慢慢受到一些玩家的喜爱。 玄龟属圆雕件,对材料工艺要求较高,料子是块纯紫料,去年秋天在石友老聂那儿拿的,玉质本身相当不错,适合雕琢,玉工反映该料在砣具下表现相当柔顺细腻,研磨质感与好的和田玉相似。题材随型设计,四周保留籽料原皮,这是苏工驾驭和田籽玉的特点。值得肯定一点是,料子和题材匹配度高,成品颜色和真实乌龟很相似,紫色质感厚重贵气。 取名“侘寂杯”,无非是想说明这件杯子的创意设计受到岛国茶道文化和侘寂美学的影响。 日本茶道及陶瓷文化与我们大中华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他们经过提炼发展,逐渐形成自身体系特色。用青花玉的质感,借鉴岛国备前烧、志野烧、栈切烧等工艺特征,是这件杯子诞生的初衷。杯子在掏膛、制作、打磨过程中,遭遇重重考验,几近放弃,所幸经南北方琢玉人共同努力,再加本人亲手打磨,此杯总算焕发光彩,但制作过程确实值得回味,好在最终结果有惊无险。 在这喧嚣的尘世间,能有那么一杯好茶,安安静静地陪着你,也是件幸事。 当然,也要感谢上半年参加丹东石友见面活动时石友史局的惠让,还有石会长帮忙撮合谈价。?? 灵芝属传统题材,丹东青花玉中紫色料常见,这类题材也给丹东青花玉的小件制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所以说,只要题材与材料特性吻合,出来的作品一般都交待得过去,审美逻辑也说得通。另外,紫灵芝乃延年益寿的中华仙草??,顺祝石友玉友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红青花在丹东青花玉里比较稀少,材料本身有些黑矿晶,做太湖石可以去掉一些。 也要感谢石友“俗人雅石”推荐,有时候,石友之间的真诚善良更令人感动,因为他潜意识里知道你需要啥样的石头。 创意来源于已故新金陵画派大师亚明的一幅画作,名字叫《山高无风松自响》。亚明晚年一直在苏州太湖东山隐居,一生创作了很多佳作。对于他的作品,笔者一直比较喜爱,也希望能搬到玉器作品上来。 画作《山高无风松自响》这一命名背后潜藏着较深的文化渊源,宋人黄庭坚有“松风自度曲,我弦不需弹”佳句。 很奇怪一点,宋人皆狂推陶渊明,以苏轼为首,宋人岳甫也有“自有松风时度曲,我琴高挂不须弹”之佳句。我想,这可能跟宋代文化人氛围比较卷,彼此斗来斗去,又无法真正洒脱、活得比较拧巴有关,陶渊明的思想境界或许正好给他们找到了一条心灵上的出路。 据说陶渊明在世时,常于庭院抚松,爱弹无弦琴。而山间的那棵孤松,自然担当起了这么一个文人品格,它高洁、孤傲、正直、坚韧,越是风霜雨雪、雷电交加,越是傲然挺立,且能在大风中发出振弦回响。陶渊明的精神境界,可说是中国文人气节最后的底线,在他之后,或者说魏晋以后,中国文化人的底线是一退再退,直到彻底沦为儒家权力体系的附庸,当年的知识分子也好,术士也好,除了混口饭吃,做个拧巴的伪君子,再也没什么可值得坚守的东西了。先秦似乎还有点自由风貌,到了魏晋则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分水岭,因为后世再也出不了像陶渊明那样自由洒脱又纯粹的文人了。大家喜欢陶渊明,很大程度也是欣赏他那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和远离扭曲权力体系的自由精神,某种程度上,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在进化途中的悲哀,从先秦文化的自由灿烂浪漫,到最后被王权思想一统天下,此后的朝代,文人也好,普通人也好,一个个都变得逆来顺受,从此匍匐在权力脚下,再也没有在精神层面获得过真正的独立和自由,哪怕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做个田园郎继续写诗耕田的资格也从此丧失了……,靠,一下又扯远了。 主题定下后,再讨论下大型,剩下的事就交给吴大师了。 很高兴一点,明峰在琢制过程中也有许多自身对材料和作品的理解和思考,时有灵光闪现,不论松树还是云层处理,真正做到了工艺契合材料并匹配主题,体现出一个优秀琢玉者应有的才情和素养,欣慰。 在这个越发拧巴的后疫情时代,能够不走寻常路,玩些自己喜爱的东西,不完全被这个嘈杂的世界左右,就像陶渊明弹奏无弦琴那样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发出专属于自我的独特回响,以物质打败物质,嗯,对笔者而言,也不啻为一种精神自由嘛。 从化学构成来看,丹东青花玉属于铝硅酸盐玉石(化学式为Al?SiO?,常含有Fe、Ti、Ca、Mg等微量元素)。质地偏向于红蓝宝和刚玉一类,需要说明一点,在青花玉产地同样也出产红宝、刚玉(Al?O3)等,它们应属于同一类出身高贵的含铝宝玉石。 有细心人把玉料样品拿去景德镇试样,看能不能作为优质釉料来使用,试样结果相当不错。 对照近些年来一直红火的古代柴烧茶具,笔者不由联想,丹东青花玉如果能作为一种釉料在现代陶瓷或茶具制品上使用,那就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随着当下传统文化的复兴,许多曾经消失的工艺门类正在慢慢得到恢复,这些高品质工艺品比较契合当下的茶文化、慢生活,也滋养了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全国各地包括辽宁都涌现出了一批有想法有水平的柴烧创作者(辽宁境内山水资源丰富,很适合柴烧工艺的发展培育),如果丹东青花玉能作为一种高档釉料添加到当地柴烧作品中,那无疑是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对丹东青花玉的开发也是件好事。当然,单纯从石头到釉料再到实际运用,其实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经多道工序和运营流程,离不开资金研发投入乃至当地政府引导支持……。 以上一些浅陋且不成熟的想法,权当抛砖引玉,期望引起相关业界的一点关注和考量。 最后,总结陈述:丹东青花玉不论作为观赏石还是珍贵玉石,还是作为高端釉料,无不给人以一种美好想象空间,随着人们对这一小众玉料在审美认知上的提升,相信它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